一些事情,是從別人那裡聽說,還是自己親眼目睹,區別很大。先前,每次從新聞報道上讀到“扶不扶”事件,比如四川達州幾個小孩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訛撞人,總是不明白,明明是自己跌倒的,為什麼說別人撞的,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態所致?有的說是年歲大了難免有些糊塗,有的說是老年人的弱者心理,有的說跟醫葯費有關,等等。也許這些原因不能一概排除,但是,有沒有別的原因了呢?日前,親眼目睹一次“扶不扶”的下半場,獲得了一點現場感受。
  3月21日中午11點多,途經中國絲綢城,在西健康路60號店鋪前,圍著一群人,一個男性老者坐在路邊。一個中年女子問老人:你是一個人出來的嗎?你的家人呢?有沒有他們的電話號碼?
  向一個壯實的中年男子打聽獲知,這個老人走到這裡,忽然踉蹌起來,跌倒了。就是這位壯實男將老人扶到路邊坐下的。他不怕給自己惹來麻煩?難道他不知道社會輿論已經被“扶不扶”三個字攪得沸反盈天了嗎?我只是想了想,沒有問出口。我不想干擾他們的意識和行為,我想看到“原生態”。
  這時,中年女子已經撥通了老人家人的電話。一會兒,老人的家人過來了,老伴、老人的女兒(或兒媳磽飠褂幸桓魴『ⅰ4虻緇暗鬧心昱鈾擔忝竊趺窗閹桓鋈碩鋁耍刻貿隼矗辜鋇男那榛姑揮釁礁礎@先說吶ǘ暴淡淡地說了一句什麼,好像是說老人為買什麼自己跑開的。見她如此淡然,旁邊有人嘀咕了一句,皇帝不急太監急。
  這時,他的老伴問了一句:你是不是被人絆倒的?
  “被人絆倒”?人之常情,這個時候,總要先說一聲“謝謝”的;沒想到她先懷疑是被人絆倒的,而且沒有任何依據、線索,就懷疑人。 “被人絆倒”——誰的嫌疑最大?按照南京某法官發明的“不撞不扶”邏輯,壯實男首當其衝,打電話的中年女也跑不掉。難道這次他們也扶錯了?但是在場的人都沒接這個話茬。
  所謂“懷疑”,就是不相信,不相信有人會做好事。“是不是絆倒的”這句話問出口的時候,問得那麼自然、輕易,一點都沒有想到會不會傷害到這些好心人、這些幫助了自己的人。是什麼力量讓她失去了這種能力贍苡惺粲詬鋈說囊蛩兀壞庵中睦砟敲雌氈椋晌緇岢稍鋇鈉氈槔Ь常換崦揮幸壞閔緇嵩虯桑咳綣嗣瞧氈槭チ蘇庵擲斫狻⒘陸狻⑻辶濾說哪芰Γ擻餚說摹笆Я本筒豢殺苊猓緇岬乃毫丫突嵊縈搖�
  跌倒的老人一家走了。在他們背後,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說了一句:怎麼連一聲謝謝都沒有的?有這種人家的。
  善行沒有能夠拉近人與人的距離,反而暴露出人與人之間橫亘著深深的溝壑。助人者以後還會一如既往地助人嗎?受助者再次遇到困難,還能得到幫助嗎?還有,他們是否還希望今後能得到他人的幫助?總不可能永遠不需要幫助了;但是,缺乏信任感、安全感,是一種習慣性的緊張,緊張狀態中的人很難有長遠、周全的理性思考——我懷疑,這些年來各種匪夷所思的怪現狀大面積出現,是不是全民性智商下降的一種癥狀?
  (原標題:“扶不扶”,一點現場感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14emzln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